茌平剪纸

字号:
发布时间: 2024-04-25 发文单位:茌平区人民政府
  茌平民间剪纸艺术源于何时,很难考证其源流。如何繁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论是源于民俗和传说,还是源于“镂金箔”、“剪彩”等,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剪纸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发展历程。既然茌平这方热土据今已有4、5千年的历史了,可以推断,茌平民间剪纸艺术的产生应该相当的早了。  
  茌平剪纸经过长期的流传,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概括的讲为“粗犷传神”。这一特点的形成,缘于鲁西这方水土养育了鲁西人豪爽传统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积淀熏陶了鲁西人的审美观念。  
  历史上的茌平县处在南北御路的要道上,加之茌平在明朝大规模移民建村的特殊原因,使得南北民间文化艺术在这里有了容易融会和渗透的机会。因此,综观茌平剪纸,在“粗犷传神”总的特点外,还呈现出“粗中有细,刚中有柔”的趋向。在我们挖掘、搜集、整理到的数千件剪纸作品中,能显而易见的看到这些特点。在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中如:“双鸡”、“百鸟朝凤”、“二龙戏珠”“小兔啃豆棵”“老鼠偷葡萄”等,都很注重物象的轮廓,给人一种颇似剪影的感觉。“天仙配”、“喜庆有余”、”王小赶脚”“蝈蝈嬉白菜”“团花”等剪纸作品,剪法上不但粗犷豪放,而且粗中有细,在简括的物象上进行了花纹装饰以及圆、点、线方面的细腻制作,使剪纸作品流露着柔软的俏丽美。  
   茌平民间剪纸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世世代代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装饰风韵,点缀着茌平人民的生活和淳朴情感。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礼仪生辰、装饰环境等等。茌平剪纸种类繁多,花鸟、鱼虫、禽兽、风景、人物等无所不有,其中多数作品表现了富贵平安、团圆吉祥、福寿喜庆的朴素愿望。  
  茌平剪纸中的“团花”——民间俗称“红月亮”,就达百余种,算得上“茌平剪纸的精华”。民间嫁娶,没有一家窗户上不贴大红“月亮”的白底红花,给人一种充满生气和吉祥喜悦的感觉。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亮丽的色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县 开始重视民间剪纸的挖掘工作,通过普查,摸底和重点访问,了解掌握了遍及全县各乡村的剪纸老艺人和剪纸技艺较为娴熟的剪纸作者 ,约 2000余人 。她们虽已多年未展剪技,但仍能顺手剪出传统的剪纸作品。她们得艺于前辈,不少剪纸精品正是通过她们的手而流传至今,代代传承地运用着剪纸艺术的语言塑造形象,以表达她们的理想和情素。不少剪纸精品正是通过她们的手而流传到今天的。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间剪纸艺术,近些年来, 我县 围绕剪纸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举办“剪纸展览”、“现场剪纸艺术展示” 、“剪纸进校园”、“剪纸免费培训” 等,为剪纸作者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促进了茌平县剪纸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剪纸队伍呈现出老中青少 相 结合的剪纸创作态势。自8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全国、全省的展览,部分作品分别被国家美术馆和省美术馆收藏。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5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在长诗《彭衙行》中这样写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深刻地揭示了剪纸艺术的魅力。剪纸艺术具有强大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它是中国大地上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