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全省区划地名暨“乡村著名行动”工作会议在茌平召开期间,与会观摩团走进茌平区博平镇袁楼村,循着红色地名的脉络,实地探访这座“革命老区村”的历史底蕴、生态新貌与振兴活力,深度感受“红色底蕴赋能绿色发展”理念下,“乡村著名行动”为村庄带来的蝶变升级。
袁楼村,这座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624人的村落,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更有红色基因的闪耀。

走进村庄,观摩团首先参观了袁楼党史纪念馆。袁楼村内的中共袁楼党支部,是茌平区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党组织,在茌平乃至鲁西地方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开创了茌平区党的历史多项“第一”:诞生了第一位共产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农民协会、培育了第一位农民县委书记。2017年,袁楼村被正式评为“革命老区村”并立碑纪念,红色根脉自此成为村庄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以来,袁楼村以“红色传承”为核心,将地名建设与历史记忆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套“有故事、有精神、有温度”的地名体系。走进村庄,“乡村著名行动” 一张图清晰呈现三横两纵5条村内主要道路布局,每条道路、每处胡同的命名都紧扣红色主题:主干道命名“先锋街”彰显革命先锋精神,“昌华街”“富兴街”寄托着村庄振兴发展的愿景,既延续红色基因,又传递新时代奋斗理念;
不仅如此,袁楼村每个胡同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命名。连接重要红色遗址的 “红星胡同”“星火胡同”“长征胡同”“曙光胡同”,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革命历史的缩影,其中“红星胡同”在革命初期曾是早期党员转移隐蔽的重要防线,如今胡同标牌上的文字解说,让红色记忆可看可感。
目前,袁楼村通过数字化赋能将红色地标、道路胡同、公共设施等信息精准上传至地图平台,通过“乡村著名行动”数字化上图,让外来访客能快速定位党史纪念馆、廉洁广场等节点,实现 “寻红色地名,忆革命初心” 的便捷体验。
观摩团一行还重点考察了袁楼村坑塘治理项目,这片水域既是村庄的 “生态绿肺”,更是承载红色记忆的 “精神地标”。革命时期,这里曾是袁楼党支部的重要活动阵地,依托坑塘临近芦苇荡的天然优势,儿童团放哨预警,党员们则隐蔽其中继续开展革命工作,为革命事业筑起一道“隐秘防线”。
如今,袁楼村以“红色底蕴赋能绿色发展”为理念,对坑塘进行景区化改造,新建星火桥、复兴桥、连心桥3座景观桥。三桥各具深意:“星火桥”象征革命理想的点燃,“连心桥”代表党群同心的凝聚力,“复兴桥”寓意赓续征程的振兴使命,三者共同构成袁楼红色记忆的时空坐标,让红色历史与绿色生态在此交融共生。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近年来,博平镇以袁楼村为试点,积极落实人才政策:搭建外出大学生沟通桥梁,邀请在外人才返乡参与产业规划、文化建设;鼓励青年才俊带着知识与资源“归巢”,在大枣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中发挥优势。人才的“引凤还巢”,让袁楼村的振兴之路更有底气,也为 “乡村著名行动”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从红色地名的精心打造,到红色遗址的活化利用,再到红色精神引领下的生态治理与人才振兴,袁楼村以“乡村著名行动”为抓手,实现了“赓续红色血脉”与“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此次观摩中,袁楼村的实践不仅展现了地名文化的独特价值,更为全省乡村如何以红色资源赋能绿色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袁楼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