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教育和体育局对区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第107号《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的提案》的答复
提案编号: 第113107号
提案人: 张建新
收到日期:2024-04-12
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的提案
提案内容:

提案内容:2023年以来,公安机关在严打各类违法犯罪的同时,发现违法犯罪人员的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等特征日趋明显,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日益增多,且极易引发社会关注、舆论关注,已成为新形势下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茌平分局2021年至今共抓获违法犯罪未成年人428人,其中2021年(30人)2022年(171人)2023年(226人),逐年呈上升趋势。2023年抓获处理的未成年人中殴打他人、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犯罪比较突出。其中,涉嫌殴打他人、聚众斗殴、故意伤害69人,占51.11%,涉嫌盗窃32人,占23.70%,涉嫌寻衅滋事12人,占8.89%。另外,涉嫌诈骗、传播销售淫秽物品、猥亵、敲诈勒索、故意损毁财物等治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合计22人、占比16.29%。抓获刑事犯罪的36人中,呈现向网络蔓延趋势,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帮信等犯罪18人,占比50%;涉嫌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犯罪15人,占比41.67%。

原因分析:

随着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也越来越快,然而由于心理发育和生理发育的不同步影响,加上社会不良文化和风气的冲击和家庭监督不到位,德育教育缺失。致使未成年人在认知不够成熟全面的年龄阶段有了不当甚至是不法行为。

一是心智尚不成熟。从心理因素分析,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各种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冷静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逆反心理强。

二是监督帮教脱节。相关职能部门主观思想上对“临界”未成年人的帮教预防重视不够,出现对“临界”未成年人帮教预防工作的“真空”区域,对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缺失、社会闲散、辍学等重点群体,未能逐一落实帮教责任。

三是重新犯罪率高。因未成年人未到法定责任年龄,在涉嫌刑事犯罪或治安违法后公安机关无法处罚,导致一部分未成年人认为只要自己在该年龄段内,就算参与违法犯罪都不会受到处罚,从而变本加厉,疯狂作案。

四是德育教育缺失。目前校园教育多注重理论文化水平,缺少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存在少数成绩不佳的未成年人逐渐在校园被边缘化,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叛逆思想。

建议措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除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外其他部门也要发动起来。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同时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益的兴趣爱好,慎重交友,使他们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一)党政主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共同参与、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工作机制,把预防未成年犯罪工作纳入依法治区决策部署中去谋划和推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育、挽救、预防未成年犯罪的长效机制,确保预防未成年犯罪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二)共同参与。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司法部门要开展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父母要联合学校加强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关心关爱身心健康,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各届要共同关注未成年成长,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和资源。

(三)挽救矫正。对于有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苗头或初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要及时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并找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尽最大可能避免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在关押的未成年人,帮扶的民警应将他们与一般的成年人罪犯区别开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挽救矫正活动。

(四)宣传教育。相关法制部门要不定期走进学校展开专门的法律知识讲座,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守法意识。要及时制止他们的错误行为,并找出问题所在,有针对性的解决他们生理或心理上的问题,尽最大可能避免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承办单位答复意见
答复日期:2023-08-25
解决采纳

张建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茌平教育的关心和热爱,也感谢您对茌平教育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为加强青少年儿童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塑造,提升德育水平,区教体局贯彻落实《聊城市茌平区2024年深化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方案》等文件政策,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夯实以德育人基础。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全环节,作为学校、班级评先树优、文明创建的基本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结合各地优秀历史文化,高质量开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习校家社协同育人先进经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遴选校园文化建设典型案例。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各中小学校精心组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宣传活动,以“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抓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茌平区中小学共有法治课教师142人,专职97人,兼职63人,具有法学背景4人。全区各中小学已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规划,认真落实好《思想政治》(高中)《道德与法治》(小学、初中)中的法治教育内容,并在语文、历史、地理课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法治教育。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法治教育活动。《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列入各学校年度重点普法清单,确保按时高效完成普及。法治进校园活动有条不紊。全区各中小学已配备70余位法治副校长,各学校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2024年1-7月份,茌平区各学校已经完成法治副校长授课70余场,下半年,各学校将根据报送的《法治副校长授课配档表》,如期举行法治副校长授课,确保一年两轮授课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