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茌平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情况

字号:
发布时间: 2022-12-12 发文单位:区教体局

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编制并实施了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2处,总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同时,加强了室内外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确保了幼儿园的正常运转。2018年起开始实施茌平县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新建、改扩建18所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缓解了我区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目前,我区有公办及公办性质幼儿园71处,注册民办幼儿园20处,省级十佳幼儿园1处,省级示范幼儿园17处,3-6岁在园幼儿28846人,公办园占比56.49%,学前三年入园率92.72%,普惠率89.45%,均达到了省市要求的标准。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12月,在十二五的末期,我县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成为聊城市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近年来,通过不断投入,我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均衡水平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2017年以来全区高中教育教学体制在良性竞争中稳步提升。2016年高考本科录取率57.1%,列聊城市第二名,实际录取1559人,录取万人比为28.8%,比2015年增加近六个百分点;2017年高考,全县报名人数2892人,普文普理本科上线1088人,上线率37.6%,比2016年高出1.8个百分点,艺体本科上线745人,本科上线总计1833人,录取1582人。茌平一中学生以裸分686分的佳绩,荣摘聊城市理科高考状元桂冠,被清华大学录取;2018年,全县考生总数2940人,本科上线共2041人,本科上线率69.4%,较2017年上升6%,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2019年我区高考录取数量和质量又创新高。2020年夏季高考成绩进一步提高,考生总人数3047人,本科录取1641人,录取率53.86%,较2019年提升0.6个百分点。2022年11月转发《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持续规范办学行为 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通知》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满意度,深入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2022年制定《关于印发〈聊城市茌平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的通知》聊茌教体字〔2022〕10号,安排学校根据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完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强调学校建立课后服务“课程超市”,明确课后服务的类型、内容、时间、授课人、收费标准等信息,供学生自主选择。为进一步推进和保障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作为“顺民意、暖民心”的民生工程,制定《茌平区引入第三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评价细则》,根据学校上报需求,对具备进校服务条件的26家培训机构和社会专业人员进行公示。向全区公布《茌平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向社会发布茌平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收费有关事项的调查问卷,征集学生和家长对课后服务的需求和意愿,为课后服务收费政策的出台做好基础。

职业教育活力增强。为职教中心建设实训楼一座,总建筑面积10483.5㎡,总投资1785万元。扎实推进山东省特色示范校建设工作。定期开展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科学设置与我区匹配度高的学科专业。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更加完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更加科学。区职教中心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结合我区区域经济发展对当前专业进行了重新规化,淘汰了音乐专业等不适应社会发展专业,新增了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医药等专业,调整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等的发展方向,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能适应我区经济发展;2020年我区启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向深入。为满足聊城市经济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申请资金8.3亿元为职教中心建设新校区,新校占地300亩正紧张施工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建设成效明显,近五年,总投资达4.79亿元,建设校舍29.44万平方米。完成“全面改薄”工作任务,改扩建中小学校舍46处;“解决大班额”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茌山学校、朝阳学校、金牛湖学校,改扩建信发小学、振兴北关小学周楼校区,增建茌平三中、振兴中学、实验小学南校区、振兴小学综合教学楼;完成了二中综合楼、职教中心实训楼、特殊教育学校教学楼及220套中小学教师周转宿舍。累计投资1239.14442万元,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2021年启动茌平二中宿舍楼、茌平一中老校区改造、杜郎口高中建设等项目,加快信发高级中学建设进度,各项目进展顺利。

师资水平不断提升。2016—2017学年安排校长教师共交流128人,其中高中教师51人,初中教师51人,小学教师26人;2017-2018学年共交流校长2人,教师交流参与支教373人;2018-2019学年共交流校长5人,教师交流支教305人;2019—2020学年共交流轮岗教师135人;2020-2021学年交流校长27人,教师交流支教约150人;2021-2022学年共交流教师129人。制定《茌平县教育局 茌平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茌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实施细则》,全面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2017年参与县管校聘教师527人,办理人事调动手续教师293人;2018年参与县管校聘教师264人,办理人事调动手续教师264人;2019年参与县管校聘教师113人

落实教师招聘政策,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及时补充每年空出的教师编制。2017年招聘在编教师70人,聘用制教师136人。2018年招聘在编教师38人,招聘聘用制教师92人。2019年招聘在编教师17人,招聘聘用制教师90人。2020年我区招聘在编教师106人(其中公费师范生22人),招聘聘用制教师158人。2021年招聘教师中小学教师497人,幼儿园教师50人2022年招聘中小学教师118人,幼儿园教师486人。

全民健身工作成效显著。《茌平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实施以来,茌平区通过立体构建、整合资源、动态实施、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茌平区的全民健身工作基础不断夯实,体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根据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区群众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7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9万人,人口占比达到34.5%;依据国民体质监测数据统计,《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达标率(不含学生,百分比)达到86%;依据全区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达到人均2.0平方米的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城区内建有“三个一”工程(一个公共体育场、一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个体育公园)并且落实大型体育场馆免费开放政策,乡镇(街道)均建有“两个一”工程(一个灯光塑胶篮球场、一个多功能运动场),行政村“一个一”工程(文体广场或全民健身路径)已实现全覆盖;实施“千村扶贫健身工程”,为全区34个省定贫困村建设健身广场,累计建设场地面积14969平方米,共配置器材420件,篮球场15个;完成6个社会性足球场改建或新建任务。2021年,为城区70个居民小区安装配置室外健身器材近600件,为人民广场、和谐广场、南环水系、茌山公园等10余处公共场所及城区多处路口游园配置室外健身器材400余件,为振兴、信发及温陈办事处各社区新村配置健身器材25套(200件)、篮球架8副、足球门3副,打造构建了更加完善的主城区“15分钟健身圈”;为各乡镇配置农村健身器材93套(700余件)、篮球架50副、足球门15副,翻新区文体中心室外篮球场,完成三轮体育健身器材维修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置水平。2022年全区共配置健身器材140套,篮球架100个,乒乓球台40个,进一步提升了我区全民健身设施配置水平;顺利组织举办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完成4轮公共健身器材维修工作,确保安全正常使用。近两年连续开展全区体育系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加强日常安全和防疫监管,确保全区体育事业安全健康发展。

教体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党对教育、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健全舆情处置体制机制,积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做好教育热点问题的处置、答复和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为提升群众对教育工作的认可和满意度,规范办学行为,密切家校合作,结合我区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提升群众教育满意度工作的实施方案》;根据《关于开展联系服务群众专题特色活动的通知》要求,围绕各种途径收集的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推出“一校一品”学校、“全区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茌平区家庭教育宣讲团”等专题特色活动。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我区学校教育评价改革,依据省市要求拟定我区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党委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个主体评价改革;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部署要求,在全区教体系统明确“三增三减”(减作业,增睡眠;减培训,增运动;减刷题,增阅读实践)工作要求和“四升两降”(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作业管理水平,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学生体质优秀率和合格率;降低近视率,降低肥胖率)工作目标,切实做到减负与提质并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的意见》,让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有章可依。作业减负提质措施实施以来,家长送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意愿普遍降低,社会焦虑得到了有效缓解。经调查,家长对学生作业时间和质量的满意度达到99.13%。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区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各学校担负起主体责任,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做到“一校一案”,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课后服务的开展有效解决了家长接送难、辅导难的问题,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真正做到“五育并举”,实现了德行的内化、知识的习得、体魄的锻炼、审美的提升和劳动的铸就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