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和旅游局对区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第171号提案的答复
提案编号: 第113117号
提案人: 常霞
收到日期:2024-04-12
关于保护与发展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
提案内容:


通过挖掘和整合本地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与非遗的融合发展,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进而提升茌平区文化软实力和旅游吸引力,带动茌平高质量发展。

一、摸清底数,加强保护,促进发展

建议区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全面的非遗资源普查,建立非遗项目档案数据库,对列入非遗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分类、评估和保护,对名录之外的具备非遗属性的项目深入挖掘,符合上报条件的,积极进行上报。

加强与聊城大学等住聊高校、聊城市社会科学界的联系,请知名学者教授站在更高层次审视茌平取得非遗项目, 鼓励和支持地方学者、研究机构对本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相关书籍、论文,提高本地文化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二、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

(一)结合本地非遗项目,设计特色文化旅游线路,结合现代工农业的发展,自西向东,可设计包装这样一条线路:贾寨镇耿店村现代农业-----肖庄镇的望晋台、兔文化博览馆----韩屯镇的鲁义姑-----博平四照楼-----丁块醉一斗-----茌平文化馆的剪纸------乐平镇小刘村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杜郎口中堂画-----冯屯镇望鲁店村的鲁仲连祠,点线面结合,弘扬非遗文化,陶冶人们文化情操。

(二)利用春节、元宵节等节假日,举办非遗文化展演,让平调秧歌(摆渡口秧歌)、跑竹马、茌平花鼓戏等非遗文化节目同广大群众见面,让非遗文化更接地气,融入当代百姓生活。

(三)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把小县官的故事、菜瓜打金牛的故事、红门寺里耙和尚的故事等民间传说、民间文学做成动画片,在网络平台、移动媒体和传统媒体上滚动播放,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旅游体验。

(四)为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鼓励茌平黑陶、乌枣加工、空心挂面等行业开展非遗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化,努力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五)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非遗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建立非遗展示中心和传习所,为非遗的展示、教育和传承提供平台,并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通过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扶持非遗物质文化发展,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够促进茌平经济的发展,提升地区的文化软实力。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为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承办单位答复意见
答复日期:2024-08-05
计划解决

尊敬的常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与发展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茌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文明,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留给后人丰富的文化遗产。

目前茌平区已公布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75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门类,其中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项,省级5项(茌平剪纸、茌平董庄中堂画、平调秧歌、袁氏接骨膏制作技艺、茌平花鼓戏)。共有传承人110人,其中市级24人,省级4人。共有区级非遗工坊13家,市级非遗工坊10处,市级非遗传习所4处。2024年拟新增龙凤花鸟字等7项非遗项目纳入茌平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正在公示阶段。

茌平区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支持非遗实践回归社区、回归生活开展非遗普及教学和体验活动,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举办非遗产品(作品) 展示展销,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

开展非遗培训,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近年来,茌平区每年举办茌平剪纸培训班4至6期,培训学员500至800人次;举办中国结培训班2至4期,培训学员100至200人次;举办董庄中堂画培训班2至3期,培训学员480人次以上;举办平调秧歌培训班2期,培训学员400人次以上;举办太祖长拳培训2期,培训学员300人次以上。通过培训,让群众在感知、体验中了解非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了保护非遗的自觉性。

组织宣传活动,让茌平非遗“随处可见”。一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月”期间,举办茌平黑陶、李氏盘扣、齐鲁推拿术、茌平剪纸亲子体验等传统技艺体验活动,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非遗产品展示展销以及非遗演出活动,举办“村晚·暖村”——2023年山东省“冬季村晚”系列活动之“黄河大集”暨“聊城市非遗展示展销会”,汇集聊城市72项非遗项目,11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活动。二是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活动,将非遗主动融入更多传播和传承空间。三是积极配合省、市文旅部门做好宣传活动,积极参加“黄河大集”“山东手造”“我家门前有条河”“沿着黄河遇见海”“乘着高铁游聊城”“非遗少年说”等主题宣传活动。

加强活化利用,促进文旅融合。一是组织策划非遗进景区主题活动。“山东手造 茌平好品”宣传体验中心“乐享年货 拾趣非遗”茌平区非遗年货节活动、“春游踏青季 非遗进景区”活动、非遗项目走进枣乡生态园景区活动、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体验活动走进茌山公园。二是鼓励非遗传承人加强非遗文创设计。在聊城市第一届文创产品大赛中茌平土陶、茌平黑陶、茌平锔瓷技艺分别获得银奖、优秀奖、组委会特别奖。郭淑华创作的茌平剪纸绘本故事《棉花的记忆》第六届中国主题原创绘本征集出版活动·绘本征集的优秀奖。三是挖掘非遗旅游资源,发展茌平剪纸、茌平黑陶、茌平土陶、醉一斗酒传统酿造工艺等非遗研学游。

再次感谢您对茌平非遗关注,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吸纳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