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进医院,小病入社区”是我国传统的就医原则,特别是疫情防控“从防到治”政策的实施,大医院就医资源紧张、一床难求。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要承担起绝大部分感染人群的筛查、诊疗工作,是现在乃至后疫情时代的主力军。但是,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仍需深化。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内部各医疗机构之间的收入分配、建设投入、数据共享等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一些地区还存在“强县级、弱基层”“强医疗、弱公卫”的情况,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尤其是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仍然薄弱。医务人员上下流动阻碍大,医护人员业务能力不均衡,人员只能上不能下、医务优质资源普及率低、福利待遇保障水平较低,乡村医生社会保障问题突出。三是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相关软硬件建设有待完善。现有医疗设备、用房,现阶段基本药物、报销、部门之间联系沟通等相关制度不与时俱进、尚需优化。
建议措施:一、积极推进紧密型一体化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解决好基层卫生服务定位问题。政府应把构建新型城市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将发展基层卫生服务纳入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分步实施。遵循医疗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强化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责任,从有利于基层群众及时就医、安全用药、合理负担出发,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疾病预防职责,持续提升基层的疫情防控能力。加快推动基层发热诊室设置和规范管理,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协同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三是必须完善基层卫生服务功能,坚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等综合服务。
二、以人才为核心,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人员培训、对口支援这样的综合措施,为基层提供更多人才保障,积极组织发动城市公立医院在职医生和退休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服务。二是完善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建立工资总量动态核定和增长机制,逐步实现医务人员县乡同酬;三是拓宽村医增收渠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主要用于签约医生激励,探索设置农村养老协管员公益性岗位并由村医兼任。
三、改善服务条件,加强软硬件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严格对照国家发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
二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备更新添置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省、市财政为基层卫生院配备的医疗卫生设备项目。
三是根据省、市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及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任务指标进行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落实各自职责,努力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赵强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提案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
(一)基层医疗机构规划设置方面。我区共有14个乡镇73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1.76万人。2022年已建成10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中心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46个村卫生室(中心村卫生室113个,目前正常运转的106个),达到了每个乡镇有1所公办卫生院、每千服务人口不少于1名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
(二)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方面。2022年,全区有3家卫生院建设成规范化层流手术卫生室,4家中心卫生院、7家乡镇卫生院配备了CT,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全部按要求配备了10大件、8大件;建成9家智慧接种门诊,2家基层机构建设了周转房。
(三)基层卫生事业政策投入方面。2022年区级财政承担在岗人员的基本工资、住房补贴、社会保障费总额为5814.4万元,落实比例为100%,比2019年提高了36.05%;区级财政承担符合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总额286.97万元,落实比例达到100%;2022年全部落实了基本公卫经费。
(四)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方面。2022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床位845张,每千人服务人口设置床位达到了1.6张;能够开展二级以下常规手术的机构数量10个,开展三级手术的机构数量增至4个。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医疗业务收入金额1.28亿元,比2019年提高了16.24%;医疗业务收入千万元以上的机构数量为2个,与2019年持平;门诊人次为127.5万人,住院人次为1.2万人。
(五)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2022年全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在岗人数702人,空编率10.23%,比2019年降低了12.3%。本科以上学历429人,占61.1%,中级及以上职称404人,占57.3%。
(六)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方面。目前,我区1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健康档案务实应用50项功能,部分中心卫生室配备了智慧随访设备和健康驿站检测数据可自动上传信息管理系统,全部实现远程医疗。
二、推动医改深入发展
一是县域医共体建设不断深化。建立了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的3个区域医共体,覆盖了全区17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了区域医疗健康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智能应用、便民惠民。全面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区人民医院完成六大中心建设,包括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新生儿重症救生救治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和癌症中心。
二是“互联网+医疗”建设稳步推进。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远程心电医疗管理平台、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区医院建成了互联网医院,实现了远程会诊、互联网复诊。2022年,互联网复诊人数达到1458人次,会诊4例,互联网挂号费、医药费能够开展报销。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区医院电子病历分级评价达到了三级,区中医院电子病历分级评价是二级。大部分医疗机构实现了微信预约挂号,微信线上支付等便民措施。
三是加快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区医院电子病历分级评价达到了三级,中医院电子病历分级评价是二级。大部分医疗机构实现了微信预约挂号,微信线上支付等便民措施。全面推开“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区医院、二院、中医院积极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建设多元化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区医院、二院设置了老年医学科,中医院设置了康复科和治未病科,设置老年护理服务床位数共90张。国家老年医学人才培训人数3人,老年护理专业护士培训人数12人,探索有利于老年人护理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硬件服务能力。2023年,我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建和计划上马的建设项目共有7家9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2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包括区人民医院感染病房楼和康复中心、区第二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市皮肤病防治院(信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房楼5个区级项目,胡屯镇卫生院门诊病房楼、温陈街道丁块卫生院门诊病房楼项目、韩屯中心卫生院国医堂建设、贾寨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新建等4个乡级建设项目,多数可在年内竣工,将极大地改善我区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二是更新医疗检查设备,提高医疗诊断能力。2023年度,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积极更新医疗检查设备,全区有20个医疗机构计划购买各类医疗设备三大类70台件,预计总投资8328.5万元,其中百万元以上设备17台件,10万元以上的29台件,包括CT4台,电子胃肠镜4台等等,将极大地提升我区医疗诊治水平。
三是“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医技术人员能力。走出去,全区17个单位计划派出69人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其中有27人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27人到市级医院进修学习,专业涉及临床、医技、护理等,既有传统专业技术,也有康复、理疗等当下热门专业,还有ECOM操作技术等高尖端新兴专业。请进来,有17个单位聘请上级专家定期或长期坐诊,涉及23家上级医院,其中12家省级医疗机构与我区5家医疗机构有合作关系。
四是实施临床专科能力“攀登计划”。目前,我区共有1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区医院医学影像科、骨科、临床护理、ICU、麻醉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专业和中医院康复医学专业被评为市级重点专科,区中医医院护理学评为市第二批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医院脑病科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今年我区二级医疗机构积极参加市级医药卫生重点学科评审工作,今年我区人民医院申报了神经外科学、普通外科学、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项重点学科,区中医院申报了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心血管病学两项重点学科,目前正在等待市专家组评审。
五是强基固本,提升服务能力。茌平区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基层机构对照新版标准,补短板、强弱项,统筹疫情防控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持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6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管理局综合司关于对2022年度“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表现突出、服务优质的机构予以通报表扬的通知(国卫办基层函〔2023〕207号),我区韩屯中心卫生院、洪官屯镇卫生院入选表扬名单,全市仅13家。
六是拓展家医服务新内涵。充分发挥医共体优势,借助齐鲁医派--聊城市成无己经方流派传承工作室,将市、区医院的专科医师编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组建108个全科核心团队,每个团队由2名全科医师、乡村医生、2名护士、2名公卫人员组成,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为行动不便的对象提供电话咨询、上门访视和家庭康复指导,开展日常合理用药指导,为慢病患者开具长处方。组建了3支由专科执业(助理)医师组成的横向专全结合团队,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便捷转诊、优先转诊、开通大型设备检查绿色通道等,对超出全科医师能力范围的病人,由专科团队、区级团队进行会诊,使广大居民享受更快捷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