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聊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茌平区部分)

字号:
发布时间: 2023-12-15 发文单位:茌平区人民政府


一、起草背景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重大部署,明确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要求,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作为“五级三类”规划体系中重要一级,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发挥着战略性、约束性和传导性的重要作用。为贯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提高聊城市全域空间资源配置和国土空间治理能力,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编制《聊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决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修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年)

《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2019年)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年)

《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2020年)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0-2035年)》

《山东省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技术导则(试行)》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

《山东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数转换技术指南(试行)》

国务院、山东省委省府相关要求及政策文件

三、出台目的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统筹各类资源与要素配置,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为聊城的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和保障。

本次规划在全市域空间统筹规划中以“三区三线划定试点”的先进研究、探索经验为基础,提出“主板规划”理念,建立起创新的“多规”衔接工作模式和框架:通过统一技术口径、表达术语、成果形式等方式,以聊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平台,为各部门专项规划的编制留有空间用地方面内容的快速导入“接口”,形成以自然资源系统为总体统筹,各领域专项规划分头编制,最后集中汇总形成“国空”完整成果的工作路径。

四、重要举措

(一)目标定位

以“江北水韵都、活力生态城”为目标愿景,推动聊城总体空间格局优化,将聊城打造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黄河下游先进制造业基地、两河交汇历史文化名城。

(二)总体格局

规划构建了市域“一核六星五廊、多片北优南育”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一核”是指通过中心城区主副城区的互动发展,形成多组团、绿心型的发展格局,成为带动聊城市域、辐射三省交界地区的核心增长极。

“六星”是指临清、东阿、高唐、阳谷、冠县、莘县六个卫星城。

“五廊”指构建以市域内大运河廊道、卫运河廊道、马颊河廊道、徒骇河廊道、金堤河-黄河廊道五大河道为骨架的生态廊道体系。

(三)底线空间

贯彻“守底优能”战略,划定674.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1.9万亩生态保护红线,113.2万亩城镇开发边界,锚定聊城农业、生态、城镇发展底线空间。

(四)支撑体系

综合交通方面:优先发展区域间快速、大容量、高通过能力的交通运输方式,满足与中原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一区一圈一带”的大通道运输走廊;完善各县(市、区)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到2035 年,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的快速运输方式,普通铁路、普通公路及水运为辅助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建成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基础设施方面:统筹构建了全域安全高效的供水格局、智能绿色的供电体系、安全可靠的燃气体系、便捷完善的信息系统、绿色生态的卫生格局、智能高效的防灾系统。

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在市域范围内,以“地方特色”、“文化自信”、“以人为本”为文化保护战略,引领古城风貌、功能和记忆延续,进一步助推聊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发展建设。规划形成“点(文化资源节点)、线(文化线路)、面(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相结合的保护空间体系格局,并系统制定整体空间保护措施。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面:注重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推进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养老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高质量建设和开放共享,加强济聊一体化、主副城区联动发展,提高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水平。以良好的设施配套和高品质服务供给为原则,构建市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优质化发展。在城镇按照15 分钟步行可达的空间范围,划定15分钟社区生活圈,科学配置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在乡村按照慢行可达的空间范围,结合行政村边界划定乡村社区生活圈,统筹乡村聚落格局和就业岗位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和生产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文化交流、科普培训、卫生服务等需求。

产业发展方面: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业、医养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绿色化工产业”六个产业方向,加快建立以科技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在市域范围内形成五大产业板块:以东昌府、茌平为主的生态创新产业板块,以冠县、莘县为主的现代高新农业板块,以高唐、茌平为主的先进制造业板块,以临清为主的运河休闲服务板块,以阳谷、东阿为主的康养服务业板块。

(五)中心城区

规划中心城区范围为东昌府主城区和茌平副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形成“一主、一副、多节点”总体结构。在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内实施二级分区管控。主城区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多廊、多园”的蓝绿网络空间结构。一心为以东昌湖及水上古城、望岳湖及湿地公园为核心形成主城区蓝绿网络及开敞空间的核心;一带为以京杭运河为脉络,以沿线人文、自然景观为节点,向南与湿地公园谭庄水库联通,形成城区贯穿南北的公共空间轴带;多廊指以徒骇河等水系为基础的生态绿廊及多条交通廊道。同时,规划多处城市导风系统中的楔形绿地。

五、关键词解释

城镇开发边界: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重点完善城镇功能的区域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内可分为城镇集中建设区、城镇弹性发展区和特别用途区。

中心城区: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市级总规关注的重点地区,一般包括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如核心区、副中心、组团、市级重要产业园区等;一般不包括外围独立发展、零星散布的县城及镇的建成区。中心城区边界应根据实际和本地规划管理需求等确定,并尽量与乡镇行政边界吻合,便于统计和实施管理。

六、解读机构、解读人

解读机构: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联系人:郭中哲

联系电话:0635-8321612